青岛旅游切换城市

㕵㕵㕵 30人已点评  查看地图

您的位置:青岛旅游网 > 青岛旅游攻略 > 青岛民俗风情 > 平度市礼仪习俗

平度市礼仪习俗

http://qingdao.lvyou114.com   2008-03-18   感谢会员 酷哥 提供该信息

礼 节 清朝行跪拜礼,先作一揖,后双膝着地,头腰前屈,接近地面,屈一次为一叩。下官见上司,百姓见官员,群众祭神,祀祖或庆吊时行之。通常行一叩四叩;吊唁祭奠行九叩或二十四叩。亲友路遇抱拳拱手致意。宦门妇女见客,双手并拢,放于右腰,稍屈右腿微下,上身略弯,名为“万福”。民国时期,废除跪拜礼,但民间春节、祭奠、庆吊仍行此礼。建国后,盛行鞠躬、握手礼。社会交际一般礼仪:迎送客人,客至,请客人先行,主人随后;客去,主人送至门外,点头、握手或招手告别。客乘汽车,要为客人打开车门。客骑自行车,要代客推车至门外。待客,客人进屋,请坐上首(桌左),主陪于下首(桌右),主人为客倒茶要双手,客要双手端杯或以手扶杯边,表示谢意。如留餐,主人要为客人敬酒、让菜、劝饭。与人讲话要冠以“请”字,接受别人帮助要道声“谢谢”。路遇亲友,一般都点头、招手或问候。长辈、师长、上级、长者递给东西,要双手去接,以示尊敬。 婚 嫁 旧时,官僚豪绅,婚嫁之日,张灯结彩,客堂悬挂“贺幛”,陈列“银盾”等贺品。除官轿、花轿各一乘之外,鼓乐手两棚,候客三、二人,佩带红绸,俗称“夹毡”、“管家”。有的女方也贴喜联、悬灯结彩。男女筵席,一般大件酒席有翅头、参头之分。30年代,城乡富人举行婚礼,大摆酒席之风很盛,有十大碗、十六大碗等。至于男婚女嫁遵父母之命,贫富习俗相同,都是女到男家,男求婚于女,由媒人提亲。一般要“门当户对”,属相相合,岁数相当,两方父母同意,方择吉日订婚。订婚叫“下媒柬”,由男方备柬贴两张,先填一张,写明男的年龄、生辰,送女方;女方照样填好另一张,送还男方。“下媒柬”男方要送“订亲礼”(即彩礼),富的有金银首饰、绸缎衣料、银元钱财。一般人家送布料,称送“衣裳面”。穷人一言为定,无礼相送。结婚,男方曰“娶媳妇”,女方曰“出门子”。结婚男方先下“婚贴”,写明迎娶、开脸时间和梳妆、上下轿方向。吉日,新郎家挂红结彩,事先备“官轿”、“花轿”各一乘。新郎披红插花,鼓乐伴随,旗、锣、伞、扇开道,去女家迎亲。新娘身穿蟒袍,腰围玉带,乘“花轿”由傧相陪送,随“官轿”同回男家。新娘进家“拜天地”、“入洞房”、“坐时辰”后,男家设酒席宴请贺喜亲友。晚上,新郎新娘同饮“合婚酒”;闹房后,新娘通宵不眠,称“坐富”;油灯彻夜不熄,称“长命灯”。第二日新郎新娘同到女家认亲,第三日回男家,第六日由新娘的父兄或弟侄到男家探亲,第九日女方接新娘回家,名曰“叫二、还三、住九”。订婚后,如女方年龄小,家贫无法生活,可到男方家寄养,叫“童养媳”。男到女家落户的,叫“养老女婿”。妻亡夫则续娶,夫亡妻重守节,改嫁者人多非议。建国后,青年男女婚姻自主。县城机关厂矿的男女青年,一般在学习工作中,建立感情,自由恋爱。农村多由他人介绍,经熟悉了解,父母同意,自主订婚。结婚到政府登记,领取结婚证。婚期多定于节日期间。结婚,新娘或步行,或坐自行车,或乘拖拉机、汽车,由傧相陪送到男家。机关干部、工人、现役军人有的旅行结婚。70年代,实行计划生育,提倡男到女家落户,叫“女娶男”。80年代,男女订婚结婚的衣物、家具较讲究,高档物品日多。请客送礼之风较盛,农村兴起了“相亲”、“验家”之风。现在男女结婚盛行轿车迎娶。 丧 葬 平度县的旧风俗,先辈去世,棺木收殓,葬入祖茔坟地。葬礼随贫富而定。富家,人未死先备好“寿衣”、“寿棺”、“寿坟”。豪门巨富,其丧葬更为铺张。未死之前,在祖茔或另找坟地建墓,有的墓穴建数年之久,并雇人看守。“寿衣”、“寿棺”相当讲求。在殡葬之日,高扎灵棚以及席棚、布棚、大门、辕门,悬挂祭幛、挽联、哀灯。雇用僧道诵经,鼓乐手奏哀乐;并有主楼、旌楼、狮子、高跷、抬阁、方相(俗称大人)等仪仗节目。还有路祭、对祭、坟地等棚。其最主要的需聘请点主、祠土者各一人,赞礼生四人,拜路祭者三、二人。而点主、祠土二人,需状元、翰林、进士、举人等担任,赞礼生一般是庠生(秀才)担任,拜对祭、路祭者需拔贡廪生担任。要举行起灵、路祭、对祭、回灵(返虞)等礼仪。之后,无翰林、进士,即求其次,而用举人、拔贡点主、祠土,赞礼生则庠生、学堂生一般文化人都可。此外,亲友吊唁,酒席较多。一般当日殡出,也有三、二日者,以吊唁者多少而定。贫困之家,人死只能买薄棺材或破席卷。一般的礼仪,人死后,当日入殓,将死者牌位送往土地庙,家中设灵堂,摆祭品,子女亲属着孝服守在死者遗体之旁,烧香叩头。一日三次男跣足,女披发,哭着去土地庙送浆水及烧香纸“告庙”。二日晚,扎纸马、纸车、纸童男童女和亲友赠送的香纸一并在土地庙前火化,叫“送盘川”。停灵期间,富者雇吹手作哀乐。葬日上午亲朋到灵前“吊孝”,下午发葬,八人抬灵柩,富人十六人抬丧舆(内放灵柩),亲友穿孝衣,子女“披麻戴孝”,手拖“孝棒”,哀哭送葬。棺木入土后,“孝子孝孙”由主丧人带领沿路谢孝,表示对亲友的谢意。葬后第二天,子女为死者“圆坟”。从死亡第一天起,每七天子女上坟祭扫一次,曰“烧七”,共7次(少数地方烧10次)。百日祭扫称“烧百日”。此后每年于死者去世之日,祭扫一次,称“烧周年”,至烧完3周年为止(部分地方烧9周年)。建国后,政府提倡丧葬从简。拆除土地庙,旧的丧葬礼仪大部分废除。先辈去世,子女亲属臂缠黑纱,扶灵柩去坟地埋葬。70年代实行火化,农村有的将骨灰盒送骨灰堂,有的将骨灰盒按土葬仪式埋葬,依然“烧七”、“烧周年”。机关厂矿的干部职工对死者的悼念,多是臂缠黑纱,送花圈,开追悼会。

我来添加青岛的民俗风情

信息标题:

信息内容:

山东游记攻略:
济南游记 滨州游记 德州游记 东营游记 菏泽游记 济宁游记 聊城游记 临沂游记 青岛游记 曲阜游记 日照游记 泰安游记 威海游记 潍坊游记 烟台游记 枣庄游记 淄博游记 莱芜游记